青春榜样|2025届优秀毕业生风采展示(三)
时间:2025-07-17 浏览次数:0
个人简介
陈昭俊,中共党员,2022级林业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。荣获第四届中国林草计算机应用大会“优秀海报奖,2023年全国老员工英语翻译大赛研究生组省级一等奖;以第一作者分别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、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发表一篇学术论文;获国家奖学金1次、获评校优秀研究生2次,并被评为湖南省2025届优秀毕业生。现被海南省林业科公司录用。
人物访谈
Q1: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和毕业去向(工作职业)呢?
A1:研究方向:红树林识别与制图(主要是构建红树林指数)。
毕业去向:主要从事红树林生态修复、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育、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、智慧林业、林业碳汇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和应用研究,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。
Q2:如果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您的研究生生活,您会选择哪三个词?为什么?
A2:我会选择“沉潜、锤炼、转变”。
沉潜代表了在学术深海中不断探寻的过程,正如科研需要在一个个细节中深挖,往往没有捷径;锤炼则体现了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,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不断得到提升与打磨;而转变则代表了从初期的困惑和迷茫,到后期逐渐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科研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与突破。
Q3:在研究生阶段,科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您在科研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?又是如何克服的呢?
A3:对我而言,最大的难题一是面对“卡壳”和不确定性的心理压力,二是如何在表达科研成果时做到可视化地精美、准确。
科研初期我常常陷入“投入很多但结果不理想”的挫败中,比如代码修改不正确,或者实验方案频繁推翻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,也逐渐意识到:科研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试错和修正的。于是我学会了把问题拆解、与导师沟通、接受不完美,并尝试在不确定中找到推进的节奏。
另一个常被忽视但实际困难的是图表和可视化的设计。我发现一个好的配色不仅让数据更易理解,也能增强论文整体的专业性和吸引力。为此我阅读了大量优秀文献,精心调整插图配色、层级和排版,力求每张图都清晰、有重点。
这些困难让我明白,科研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,更是一种“表达能力”与“心理韧性”的历练。走到现在,我更笃定,也更享受这个过程。
Q4:研究生生活学习压力大,您是如何平衡学习、科研和生活的呢?有没有什么时间管理的小妙招?
A4:确实,研究生阶段的节奏更紧张,学习、科研和生活常常交织在一起。刚开始我也很难平衡,常常一忙就是一天,生活节奏被科研“吞噬”,情绪也容易波动。后来我意识到,如果不合理安排时间,反而效率更低、状态更差。
我尝试做了几点调整。第一是建立清晰的任务优先级,每天早上简单列出“最重要的三件事”,避免陷入杂事的泥潭。第二是实行“块状时间管理”,比如集中两小时高效完成一项任务,中间留出缓冲时间做轻松的事,比如散步、听音乐或吃点喜欢的零食。
此外,我会把科研和生活有意识地“物理分区”:学习的时候就在实验室,生活放松的时候就彻底不碰工作。
Q5:对于学弟学妹们,您觉得在研究生期间最应该培养哪些能力,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发展?
A5:第一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不管是科研还是工作,没人会一直手把手教你,所以要学会面对模糊问题、设法找到路径,这种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。
第二是沟通与协作能力。研究生阶段虽然很多时候是“一个人做事”,但项目、组会、写作、答辩都离不开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合作。能把复杂的想法讲清楚,能和不同背景的人协同推进一件事,是很宝贵的能力。
第三是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。研究生阶段不顺利是常态,难的是如何不陷入自我怀疑、学会疏导、及时调整状态,这对今后的长期发展也非常重要。
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建议,那就是:在不断提升能力的同时,也别忘了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真正想做、能坚持的方向。这是最值得花时间去探索的事。
Q6:最后,对于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活的学弟学妹们,您还有什么其他的寄语或者建议吗?
A6:别急着成为“很厉害的人”,先学会成为“稳定的自己”。研究生生活不会一帆风顺,也不会每天都高效闪光。你会经历焦虑、瓶颈、怀疑自己,也会在深夜赶ddl时突然找回热情。请记住,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,不是你“不够好”的证据。
多给自己一些宽容,允许阶段性的迷茫,也要相信长期的积累。保持探索的好奇、行动的节奏,以及对生活的热爱,它们会比任何一次“成果”更重要。还有,别忘了生活。科研之余,也要认真吃饭、放肆笑、偶尔发呆。你不是机器,而是一位在追梦路上的年轻人。愿你们在未来的每一个清晨,都能坚定而温柔地迈出那一步。
萤火寄语
祝师弟师妹们学业有成,勇敢追梦,未来的每一步都充满阳光与希望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!